1549年,25岁的张居正向嘉靖呈上他的第一道奏疏《论时政疏》,指出当时朝政的五大弊病,同时提出了对嘉靖的建议。
此时的嘉靖正沉迷于崇道活动中,他宠信内阁辅臣严嵩,不大理会其他大臣的进谏和奏章,张居正满怀热情写成的奏疏也受到了同样冷遇。
张居正显然对时局有清醒的认知,他很快看清自己面临的形势,于是从此之后,整个嘉靖朝,他再没有主动上过一次奏疏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《论时政疏》是张居正在嘉靖朝第一次主动上书,也是他的最后一次。
一、江陵神童
张居正出生于荆州府江陵县(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),他的曾祖父给他取名“白圭”。
张白圭从小就聪明过人,他12岁时参加荆州府的童子试,因为文采出众受到荆州知府李士翱的赏识与鼓励。
李士翱是进士出身,他担任地方官期间注重当地教育,更重视人才的选拔。他看到张白圭小小年纪就写得一手好文章,相貌清秀又为人庄重,于是鼓励他人生应及早立志,长大成为有用之才。赏识之余,李士翱觉得“白圭”的名字不太好,于是就给他改名为“张居正”。
两年后,张居正再次以出众的文采惊动了一个人,那个人就是湖广巡抚顾璘。
顾璘一向很有诗才,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,他看到少年张居正的文章后大加赞叹,称赞张居正是“国器”。不久,张居正通过乡试,顾璘当即把自己饰有犀角的腰带解下来送给张居正,同时对张居正的未来做出预判: “将来你是要佩戴玉带的,犀带配不上你!”
此时的张居正不过十五六岁,他的父亲只是江陵当地的一位秀才,并非出自官宦之家,可是独具慧眼的顾璘已经预见了他的未来。
之后,张居正的求学入仕之路十分顺利,1547年,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,不久被选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,成为嘉靖身边的近臣。
看上去张居正已经步入一帆风顺的仕途,可是,颇有雄心壮志的张居正并不满足于此。
二、身处漩涡,心盼安宁
张居正满怀热情地步入仕途的时候,正是嘉靖已经初步实现了自己的雄心、有意通过斋醮祈祷获得长生的时候。
满腔抱负的小青年张居正碰上了一心享受老年生活的嘉靖,注定张居正接下来的日子难以如愿。更要命的是,一把手嘉靖看上去无所事事,而在他看不到的地方,把持大权的夏言和严嵩却斗得如火如荼。
夏言和严嵩的争斗持续了几年时间,最终于1548年落下帷幕,以夏言被捕处死而告终。
张居正全程观战,虽然他还年轻,没能全部领略官场斗的微妙玄机,但是聪颖敏锐如他,已经洞悉朝政问题所在。
年轻的庶吉士满怀一扫朝廷弊政的雄心,意气风发地挥笔写下了《论时政疏》递交上去,真诚而迫切地请求嘉靖“通上下之志,广开献纳之门”,以形成大臣尽忠效力、清除积弊的大好时局。
张居正的敏锐与满腔热忱毫无意外地碰了一个软钉子:奏章递交上去之后,如同泥牛沉河一般毫无声息。
老谋深算、乾纲独断的嘉靖根本没理张居正。
张居正像一位关心病患的良医,为病入膏肓的大明朝开出了药方,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,造成朝廷病体沉重的始作俑者,嘉靖,却拒绝服药。
不过,和后来因为进谏而遇害的杨继盛、沈炼相比,张居正已经足够幸运。
幸运的张居正却不认为自己有多幸运,他期盼着朝廷能对自己的热情给予反响,期待看到嘉靖做出哪怕一丝一毫的改变。
可是,什么都没有。
张居正认为自己受到了强烈无比的打击,从此之后,除了例行奏章之外,他再没有主动上书一次。
而这,并不是张居正心灰意冷的最终结果。
三、壮年悠游
张居正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的时候,徐阶兼任翰林院学士,负责教习张居正这些庶吉士,对于张居正来说,徐阶身兼领导和老师双重身份。
和张居正相同的是,徐阶同样对嘉靖慵懒、严嵩专权的朝政不满,但是经历了艰险的暗中较量之后,他清楚地了解到战争的残酷,所以他采取表面与严嵩和解的态度,悄悄藏起斗争的锐气,隐忍地等待时机。
年轻的张居正此时还看不懂徐阶的隐忍,1554年,对朝政十分不满的张居正以生病为由,请假离开京城,回到故乡江陵,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休假生涯。
离开京城之时,张居正没忘记自己的领导兼老师徐阶,他给徐阶写了一封信,表达对他“不作为”的不满。
徐阶显然不能把自己的全盘计划都告诉张居正,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个年轻人颓然离去,回到江陵过乡居生活。
休假也好,乡居也罢,作为一个满怀抱负的读书人,张居正显然不满足于此。
在这段闲暇时光里,张居正走过不少地方,看过许多风景的同时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不易:他们受到税赋的逼迫,承受灾荒的苦难,一年到头勉强吃上几顿饱饭;为了生活免不了卖儿鬻女,家庭离散……
见多了民间疾苦之后,张居正总结出了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,而他也终于明白:要解决所有的问题,他必须回到朝廷,拥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权力。
明白这一切的张居正没有犹豫,1557年,离开京城三年的张居正又回到翰林院,重归仕途。
这一次,张居正明显和以前不同:他理解了徐阶的所作所为,他也像徐阶一样,悄悄隐藏起所有的锋芒与实力,在隐忍中等待着时机的到来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