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风雅吃喝事,就在三联生活市集---
(资料图)
一千多年前,南宋金銮殿上,一场由宋仁宗牵头,皇家主办,翰林院担任组委会,御医、御厨参与评比的“消夏饮子”主题赛正进行的如火如荼。
宋代背景的《梦华录》里,也出现了诸多当时流行的“香饮子”
据《事林广记》记载,当时参赛的选手既有极具竞争力的沉香水、香薷饮、卤梅水、漉梨浆、荔枝膏水、紫苏熟水等,亦有颇具创意的乳糖真雪、金橘团,其他名目更是可谓缤纷多彩:从苦水、白水、江茶水、五味渴水,到杨梅渴水、香糖渴水、木瓜渴水、雪泡缩皮饮、杏酥饮、香薷饮、梅花酒、皂儿水、沆瀣浆、姜蜜水、绿豆水、椰子水、甘蔗汁、木瓜汁、五苓大顺散、甘豆汤......应有尽有。
当然,是竞赛就会有排名。一番角逐后,前三甲最终在宋仁宗的亲自提名下确定:“以紫苏为上,沉香次之,麦门冬又次之。”
优胜选手紫苏熟水,力压沉香,荣登榜首。这之后,紫苏熟水一时间成为“宋朝顶流”,市井民间争相效仿饮用。直到元代,依然有诗人以“未妨无暑药,熟水紫苏香”之句,为可除“暑气之恶”的紫苏饮正名。
《清明上河图》里的香饮子店
说来,紫苏其实成名甚早。
西晋潘岳有句诗写作“荏苒冬春谢,寒暑忽流易”,这里的荏,指的是草本植物白苏(唇形科紫苏属),苒,草木茂盛的样子。荏苒组合在一起,指代着草木繁茂生长,让人深感光阴之易逝。
而在《尔雅》中,“桂荏”,即紫苏,出现,并且凭借远胜白苏的香气和药用价值,备受李时珍偏爱。李时珍一边记录陶弘景的说法,“苏叶下紫色而气甚香。其无紫色者,不香似荏者,名野苏,不堪用”,一边解释说,“苏从酥,舒畅也。苏性舒畅,和气行血,故谓之苏,曰紫苏者,以别白苏也。苏乃荏类,而味更辛如桂,故《尔雅》谓之桂荏。”自此之后,紫苏的身影遍布各大医药典籍和熟水方子,亦食亦药。
前些日子翻看明代高濂所著的《遵生八笺》,里面竟记载着十余种紫苏熟水配方。其中最广为流传方子写作:“取(紫苏)叶,火上隔纸烘焙,不可翻动,修香收起。每用,以滚汤洗泡一次,倾去,将泡过紫苏入壶,倾入滚水。服之,能宽胸导滞。”总结起来约莫是先将紫苏叶隔纸烘烤,逼出香气,喝之前再用滚水过一遍,之后将紫苏叶放入壶中泡着,慢饮即可。
或许是今年伏天实在闷热难熬、让人透不过气来,又或许是方子的简单程度给人莫大勇气,总之,心痒,想试。一通折腾,总结下来就是可以,不算难喝,但要作为常饮,从操作的便捷程度与安全性来说,却也不必。
本来以为事至此,可以画上句号了,没想到名为“洛神花紫苏红茶”的便携袋泡为追味古老的紫苏熟水打开了新思路。古方复刻,不如依循紫苏特性,出新。
这一轻盈版“紫苏熟水”,依循君臣佐使之法,以微酸、生津的洛神花为主料,醇甜高山红茶做底,将紫苏这味典型的东方香草隐藏其间,酸甜中香出一份神清气爽:学名“玫瑰茄”的洛神花,入水便化作红粉颜色,富含丰富的花青素与丰富维C等,一直以来都被视作花饮界的“养身圣品”,作为主料,堪称最佳“酸味担当”;而性子温良的高山红茶,历来拥有健康美名;诸多滋味的铺垫,让若隐若现的紫苏异香愈发勾人。
又因为红茶和洛神花的强力支撑,洛神花紫苏红茶实现了冷泡的突破。任何一个从烈日高挂的室外归来、渴意直抵喉间的时候,茶包入壶,冰块镇杯,顺着咕噜咕噜入口的冷泡茶,呼呼的清爽便会灌进身体里。这时候你会发现,时光荏苒,我们对紫苏这柔弱香草的偏爱竟然丝毫未减。
洛神花学名“玫瑰茄”,富含花青素与丰富维C,组合能“芳香避秽、祛暑化浊”的紫苏、温和的红茶,微酸,醇甜,清爽异香,堪称最佳拍档。
洛神花紫苏红茶还可以随意DIY,充分发挥它“可盐可甜”的特性。只需要几片青柠檬、几颗咸话梅、一罐苏打水,就能让这一整杯化身特调。
同时期,新近上线的可冷泡的植物饮还有百香果乌龙茶。百香果乌龙金黄澄澈,入口,醇厚的乌龙茶口感和缕缕弥散齿间的果香双重冲击,感官全然被之牵引,这一刻,浓郁与清新并存,干净与丰富并进。
这些从植物溢出的滋味,清淡而爽口,属于七、八月的夏天。湿热在身体里乱窜的伏天来上一杯,准保能痛痛快快地度过整个夏天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