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没有在白旗镇两年的驻村生活,就不可能有《我不是博物学家》这本书。
【资料图】
2021年9月1日,我从丹阜高速公路下来,在一个叫白旗的山中小镇停住脚步,我即将在莫家村工作两年。
我先住在汇鑫旅社。一周后,我租赁山下蔡老师的老房子,并陆续在镇上购置粮食、铁锅、碗盘、斧头、镐头、钢锯等用品。我劈柴、煮粥,独自打理生活。
两个月后,雪芬送我一只小狗。小狗陪我上山劈柴,饮茶读书。后来,隔壁于老师的小狗也搬来住了,两只小狗如胶似漆。小狗恋爱的日子,更多小狗来访。我的排场也越来越大了。
我与刘志刚、莫明贵、洪威、马国强等支部成员在莫家村工作。我们最关心的是粮食与蔬菜。
我跟着于老师、关乐去林子里采药、放蚕,也站在枫杨下面与老隋头、老邵头聊天。
我从中得到众多鸟兽、草木的见闻。我观看鸟的行踪,完全不在乎它的颜值。我发现,丑陋的鸟寥寥无几,漂亮的鸟比比皆是。
我凝视草木、昆虫,我跟它们聊时间短长,四季更迭。冬天,沉睡。春天,复苏。我置身白旗万物,重新打量自己。
我不是博物学家。我居然要编写一本“词典”,解释它们各自的山居生活,也解释它们如何来到我的山居生活。我是一个大号的野心家。
好吧,到目前为止,我不是博物学家,你也不是。我住在白旗镇的山林,你奔向别处的山林,我们走在“成为博物学家”的路上。
那么我要问你,上路之前你准备好了吗?现在,我介绍一下在白旗镇生活依赖的工具和伙伴儿。
我的大部分工具购自镇里的龙源超市,大个子李刚为我提供了优质服务。以下内容仅供参考。
三齿耙,小型农具,在山坡和田野开展挖掘的得力助手。我曾用它挖得大量沙参。它的功能不逊于鼹鼠的爪子。
镰刀,外出巡山的必带工具。它可以割去拦路的杂草、枯枝,抵御蛇的进攻。一把镰刀在手,就像地道的山里人了。
钢锯,山居生活的应手家什。想截断一根较粗的木头,不靠钢锯还能指望笨拙的斧头吗?
单手电锯,看上去像一个玩具,让截木头不再是力气活。它需要经常充电。
斧头,我不可能诋毁斧头的作用。可以说,它无所不能。可劈砍,能壮胆,一斧在手吃喝不愁。镐头,劈柴必备的工具。梭罗说树桩给人两次温暖,一次是劈它的时候,一次是燃烧它的时候。可见镐头与温暖有关,很重要。
木凳,很小的那种,坐在山脚发呆的必备神器。
独轮车,外出采购、采集物品的运输工具,驾驭它需要一点技术。半天时间能操纵,三天后我会这样跟你打招呼——你好,老司机!
放大镜,观察植物细部、昆虫器官离不开它。
单筒望远镜,拉近了我与万物的距离,尤其是人力不能抗拒的隔膜和戒备。
靴子,山中旅行,既防水又防蛇。你说重要不重要?
草帽,防雨防暑的贴身工具,让我更像本地人。
防蚊手环,自带香气的“首饰”,戴上它可免去很多骚扰。
指南针,通常用不到它,但是必须随身带着。人难免有迷失方向的时候。关乐,地地道道本地人,那年大雾天去白砬子采蘑菇,居然朝相反的方向走了很久,所幸后来被姐夫带出来。
小狗,形影不离的伙伴儿,与我共度山居时光的分分秒秒。雌性,时常招来其他小狗,也会生下若干幼崽,让山居生活喜气洋洋。
一本书,鸟类图鉴、植物图鉴之类,可以随时鉴别身边的动植物。
一个本子,用它记录一切。我写在本子上面的每个字都有意义。
一年半过去,我有了《我不是博物学家》的初稿。现在它终于出版了。其实它是一部需要不断增补的“白旗镇自然词典”。
关键词: